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2个月前 (08-03 03:48)阅读5604回复0
admin
admin
  • 管理员
  • 注册排名1
  • 经验值9835
  • 级别管理员
  • 主题1967
  • 回复0
楼主

  最近一本书引起了我的注意,Trying not to Try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pontaneity(《无为:自发性的艺术和科学》),书中用脑科学的最新研究结果,给中国的“无为”提出了自己的解释。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1张

  Edward Slingerland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

  著名汉学家;

  中文名叫森舸澜。

  我们都知道,无为不能够简单地解释成什么都不做,按照森大师的说法,无为就是“not trying”,不刻意追求,不用意识控制,好像特别放松地去做一件事,结果做得非常自然。无为是一种状态,我们经常形容一个人的功夫到出神入化的地步,形容仿佛入无人之境,有如神来之笔,信手拈来,行云流水,这就是达到无为的状态。

  《庖丁解牛》中从起刀到落刀的挥手而就;《美食总动员》中的小老鼠凭着感觉发挥创造力来烹制美食;《海上钢琴师》里的1900 好像琴键与双手黏合在一起的神来演奏;再比如我们考试时一次酣畅淋漓的发挥、一次自信的面试、一次非常融洽真诚自然的谈话,感觉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都注意不到自己是怎么表现的,结果却是最好的表现,这种状态就是森大师说的无为。如果用当今世上一个非常流行的网络用语解释森大师的观点,就是“只有非常努力,才能毫不费力”。这里的毫不费力,就是无为。

  在这里引出书中提到的两个重要概念:

  非常努力——刻意练习阶段,任务主要由慢速的冷认知系统完成,整个动作是有意识的。

  毫不费力——熟练操作阶段,任务主要由快速的热认知系统完成,整个动作是无意识的。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叙述中国儒道与印度瑜伽在“无为”这一点上的异同点 ,我试着借助这位来自西方的森大师提出的“无为not trying”作为基本论点,分别从中国和印度的角度来解释和说明一下如何达成这样一种“无为”的完美自然的状态,选手安排如下:

  中国队

  V

S

  印度队

  中国队:孔子、孟子 、老子、庄子

  印度队:行动瑜伽士 、胜王瑜伽士 、虔信瑜伽士、智慧瑜伽士

  首先是中国队上场:

  孔子:主张以冷认知为主导,通过勤学苦练,把先王的智慧凝结在人的热认知之中,重在克制,反复练习,是 try hard not to try(努力追求无为);

  孟子:主张人天生就有好的热认知,应该把这些好的热认知给培养壮大,而不必用冷认知强行建一套新的热认知系统,是 try, but not too hard(追求,但并非刻意);

  老子:主张直接关闭冷认知,只保留“好的”热认知,是stop trying(不刻意追求);

  庄子:跟着感觉走,事先不做任何对错好坏的区分,是forget about trying / not trying(忘记追求与否)。

  

  然后是印度队上场:

  行动瑜伽士:无执地工作与行动,把最后的结果献给至上意识,即 try for nothing(不追求结果);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第2张

  胜王瑜伽士:通过八个步骤达到人生圆满,化繁为简,以少为多,脱离与蜕化,每一步的戒律与收摄都在为下一步奠定基础,所以是try for next (次第追求);

  虔信瑜伽士:从事各种服务至上神的活动,把爱献给神,try for god(追求神);

  智慧瑜伽士: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觉悟、控制心意,达到瑜伽最高的境界,为了找到真实的自己即至上自我,try for self(追求自我)。

  不论是中国圣哲还是印度瑜伽士,他们的最高目标都是让冷认知和热认知完美统一,达到无为状态,也就是 not trying,但他们的路线各有其特色:

  刚健雄拔的行动瑜伽与中国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相似,都提倡try,奉天命,尊信仰,主张行动,浩然正气 ,重责任与担当。印度的《薄伽梵歌》就是一部关于入世与救世的瑜伽圣典,这样的行动不带有任何的个人功利及伪装,不计成败,行动中带有一种神识信仰,最终达到不执著于结果的“无为”下的行动状态,与中国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具有一致的精神品质。在其中冷热认知协调统一,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超越自我意识,将自己交给至上,近期李安的电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讲述的便是这种天职。

  胜王瑜伽中的八支,从持戒到三摩地,与中国儒家君子范本教学方式有相似之处,外有既定的章法遵循,内有非常强盛精进的自觉性与意志力能量作为支持动力,通过一系列的冷认知的日常刻意培训和反复习练,严格地恪守try 与 not to try,最终形成热认知,一步一步实现目标,而这个目标的衡量标准在于是否真正做到“无”“为”:在胜王瑜伽中,无种三摩地是“无为”的,它超越现象领域;而在儒家精神中,真正的君子也是“无为”的,最终是自然而然仿佛本来如此的样子,就像虽然是一点一滴教出来学会游泳,但没有任何学习游泳的人为痕迹,好像天生就会游泳一样,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精神品质一致,是合一的。

  虔信瑜伽是通过虔信与奉爱而得以与神合一,它在瑜伽中最具备宗教性质,它所提倡的行动不执于一切,唯独执着钟情于神。我们中国不讲神,但从周代开始,中国人很讲“天”,天有精神,也有人格,它滋养万物,并且充满善意。如果你做事符合天的规律,天就会回报你。而天的规律,就是“道”。中国道家所提倡的“无为”,就是做事符合道。这个道有如虔信瑜伽中的神,奉献者虔诚专一地为神服务,获得神的垂爱与帮助;就像老庄提倡遵循的“道”,若能做到无为,从而能够获得一个更高更大的“德”,这个德是一种能量的加持。

  西方受虔信瑜伽的影响,出现了嬉皮士运动,如果说这种自由主义可以当做现代人的宗教,那么虔信瑜伽信奉奎师那,老庄崇尚的是道法自然,虔信瑜伽最终目的是讨神的喜悦,道家最高目标是得道。

  有一种理论说什么叫幸福?幸福就是“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 成为一个比你大得多的东西的一部分。虔信瑜伽里,这种更伟大的东西是神给予奉献者的爱,而中国道家中,这个更伟大的东西是天给予人的道。印度虔信瑜伽中的神我合一有如中国道家中的天人合一,在这样的合一中,几乎脱离了冷认知意识操控,自由徜徉在热认知的无意识流动当中,达到一种“无为”状态。所以真正能做到无为是幸福的。

  智慧瑜伽的核心就是自我知识,借着知识让自己获得与宇宙本体的合一,是融入大自在获得解脱的途径。与其他瑜伽相比,它也是最富有理性、对人的智力挑战最大的瑜伽形式,这是一种无畏的精神探究、彻底的智慧寻求。

  

  所有的哲学都在追问“我是谁”,印度人研究得最彻底,而智慧瑜伽解答此疑问则更甚。在这里引出印度文明的三大关键词:梵(Brahman)、阿特曼(Atman)、达摩(Dharma),它们所对应的中国文明三大关键词是:天、人、道。梵我一如,天人合一,不论是印度还是中国,都遵从不二的永恒之法。印度,是崇尚精神意义上的灵性国度,不二论贯穿所有,这个世界就是我,存在的一切就是我,《唱赞奥义书》中即讲“彼为尔”。

  中国,即便是提倡格物致知的儒家,终极目标依然在于浑然天成,心系天下,道家的不二更为彻底,老子曰众妙之门且只有一扇门、庄子说天与人一也、《周易》中有言上下应之,与瑜伽中的相应与联结异曲同工。智慧瑜伽需要灵性与知性同时兼具,还应有个人不执地努力,研读经典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有如儒家所倡导的有意识地对于冷认知的训练,又如道家所言顺其自然向着无意识地热认知的转移,从而做到冷热认知的自由切换,达到“无为”状态。

  中国与印度最大的不同点在于,中国是实用主义至上的国度,崇尚实践,其实我们学习的目标也是为了学以致用,结合中国儒家与道家的观点,对应着来看印度瑜伽,我试着总结出一条比较直观相对于实用瑜伽的学习之路,略表如下:

  在学习瑜伽的初期,不论是走体式习练还是研读经典路线,我们都应该用孔子的办法,心驻一处,搞沉浸式的勤学苦练,专注于基本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将瑜伽定位为毕生要从事的职业,一辈子要走的路,我们可以用孟子的办法,找到身上的闪光点作为种子,慢慢浇灌施肥、呵护培养、发展壮大,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

  在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参考老子的思想,遵循身体本身自然构造和个人体质来做习练,遵照内心初衷来做选择,内观自省,不轻易干扰复杂系统 。

  如果成了一名瑜伽武林高手,像庄子一样,以冷认知巩固专业,以热认知引导发挥,逍遥于瑜伽之海,达忘我之境,游刃有余。

  由此看来,学习瑜伽也有套路可寻,看似头头是道但实践起来也会矛盾重重,平常心对待,其实矛盾就是生活本身。

  就像无为,本来就是一个悖论:越想得到无为,就越得不到无为。不勉强,但却不放弃,我们只是到此世间江湖短暂一游的无名小卒,但又应时刻记住世界为我而造因我而成。中国与印度都是武功满满的两个国度,终点的不同使得处世方式千差万别,印度成就的终点在彼岸,引领着人类灵性的朝圣方向,中国成就的终点在此岸,在现世中实践人间智慧学。

  有智慧瑜伽的觉悟又践行着行动瑜伽成就了像辩喜甘地商羯罗这样伟大的圣哲,有阿罗汉为觉体的菩萨才是世间不动摇的梁柱,有道家垫底的儒家才是醇儒,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更应该灵活运用各派武功,有机结合,触类旁通,作为中国人,又是一名瑜伽的践行者,应当深谙道家之终方乃是儒家之始,人当怀古器唯求新。

  不论是来自西方的将无为概括成一种自发的艺术与科学,还是来自中国儒道的无为而无所不为且大有可为之玄理,还是来自印度瑜伽的借有入无离苦得乐,世界哲学本为一体,只不过语言系统和认知方式有别,哲学遗产分属于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与中国文明,这是人类全球化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将对西方和印度神圣文化的敬意,复归到中国人的身份,不执于现世而成就于现世,无为之妙,存乎一心,举重若轻,宁静致远。

文章转载自《瑜伽》 3月刊

*图片来源于网络

0
回帖

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时代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期待您的回复!

取消
载入表情清单……
载入颜色清单……
插入网络图片

取消确定

图片上传中
编辑器信息
提示信息